吸尘车

“真善美”探源

   

这个题目是李慎之先生提出来并嘱我尝试研究的。我知自己在识见方面的局限,未必做得了如此宏观的哲学课题。所幸得李慎之先生不厌其烦的指导并时相探讨,更赖张岱年先生的鼓励和答疑,使我有机会壮着胆子写出了这篇本该由更合适的人来完成的文字。

一、“真善美”:耳熟而未详

李慎之先生说,中国人自本世纪初广泛引进西方文化以来,“真善美”作为一个合成词就被不同的人运用于不同的场合以表达不同的意念。有各种人讲的各种真善美。真、善、美本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永久性话题的三个方面。而中国人将其引进之后,合成为一个词并赋予自己的解释。但往往也有一些人在运用这个词时并不了解其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的真实含义,而是任意发挥,使其偏移了原有的价值内涵,文风所染,颇有以讹传讹之虞。因此,有必要探其源流,并分析其在中国文化中所可能有的价值及其对应的引介基础。

确实,我们在各种场合常听人讲到真善美,也在各种报刊书籍中读到真善美。然而,细究起来却是言人人殊。没有一个相对的标准,本来意义崇高的真善美会不会泛滥成为一种语言的狗皮膏药,进而亵渎人类在文化上的理想追求?这种情况或许是难免的。自然,这个相对的标准就是真善美在其源头上所有的价值及中国人在引介时所赋予的初期解释。借此可与完全的生造和随意解释作一区别。

我在大学的图书馆翻检过十数种大型语言工具书及哲学类的工具书,结果“真善美”条仅两处可见。这便是《汉语大词典》和《中文大辞典》(该词典的解释列在“真美善”词条下)。

大陆出版的《汉语大词典》“真善美”条解释曰:(真善美)“谓真实美好。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们历来不是讲真善美吗?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恶丑。没有假恶丑就没有真善美。’续范亭《真善美的解释》:‘真是真实,美是美感,善是理性之美’。 [1]

台湾出版的《中文大辞典》“真美善”条解释说:“真美善(Truth,Goodness and Beauty——按英文顺序应为真善美),哲学上之一种主张。以为真、美、善三者有密切之相互关系。实现真、美、善为人生之至高目的。在文艺上亦有人主张真、美、善为创作之根本法则者。

上述两条关于真善美的解释都没有说明这一概念的出处,只有中国人自己的解释。

毛泽东认为,真善美是与假恶丑相对立的矛盾范畴。他只说这个概念的对立性,而并没有说明它的真实内涵。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还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2]毛泽东是个革命家,他要用这个概念的对立性提示阶级斗争的必要性。从他的引语中,我们无法确认这个词的真实涵义。续范亭的解释仿佛是要说明真善美的词义,但它太简略了,以至于无法负担解释的重任。

真善美本是人类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而我们最大型的语言工具书却不能给出权威性的解释,这应该说是一个缺憾;甚至中国哲学类的词典和百科全书也无真善美词条,这就更是一个缺憾了。或许研究者、编辑者们认为可以从分解式的真(理、实、诚…)、善(良、意、性…)、美(感、妙、丽…)的解释中得到组合的真善美的涵义。

不过,真善美在西方哲学中原有的涵义毛泽东应该是有所了解的。1956年,也就是“反右”之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冯契的一本专谈人的自由与真善美的小册子。其中主要思想是讲怎样认识世界与怎样认识自己,即宇宙观与人生论的统一。据冯契先生的同事们说,毛泽东当时认真阅读了这本小册子,还通过有关方面了解了作者。然而,从毛泽东以后的两篇文章中,仍看不出他对真善美这个组合词有什么哲学上的兴趣。

至于台湾《中文大辞典》的“真善美”(原序为“真美善”)词条解释,倒是点到了其哲学的涵义,并用英文暗示其来源于西方。而其说真善美作为一种文艺创作的根本法则,又可看出20世纪20代中国文艺界人士创作活动所留下的影响。

1927年,曾任两江总督端方的师爷、又是小说《孽海花》作者的曾孟朴,在上海与其子曾虚白合办了一家书店,取名真美善,再以同名办了《真美善》杂志。该杂志属于文艺性质,于1931年停刊。在该刊的发刊词中,曾孟朴说:“在文学上究竟什么叫做真?就是文学的体质。体质是什么东西?就是文学里一个作品,所以形成的事实或情绪。……那么什么叫做美?就是文学的组织。组织是什么东西?就是一个作品里全体的布局和章法句法字法。”阅读这样的作品“能激动读者的心,怡悦读者的目,就丢了书本,影象上还留醰醰余味,这就是美。”“那么什么叫做善?就是文学的目的。……总而言之,不超越求真理的界线,这就是善。”他进一步解释说:“古今中外的学术,能兼备这三字条件的能有几何,且彻底说,本没有绝对的真美善。不过是比较的。拿中国学术来看:从竖里讲,两汉的经师和清朝的经生考据家,是求真的,六朝晋唐的诗文家,是求美的,周秦诸子,宋明诸儒,是求善的;从横里讲,曾国藩分学术做三类:(一)义理,(二)考据,(三)词章,那么义理是求善,考据是求真,词章是求美。拿世界学术来看:科学是求真,文学是求美,宗教和哲学是求善。若专拿文学来看:那么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近美;写实主义,近真;近三十年来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近善。”[3]曾孟朴的这段解释是否确当还可以讨论。但是他从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来讨论真善美仍不失其参考价值。考虑到曾孟朴在20世纪初前20、30年代所从事的文化活动以及其子曾虚白在台湾新闻出版界的影响,台湾《中文大辞典》中“真美善”条的解释也部分反映了曾氏父子的思想。我不能断然说,这个词条的解释就是曾氏父子思想的翻版,但它多少折射了一些中国人20、30年代谈论真善美的思想印迹。

略有中西文化背景知识的人都知道,远古的中国与西方哲人都讨论过真、善、美问题。不过那时是分开谈论的,而且侧重点有所不同,甚至对同一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李慎之先生认为,西方学问大体上可称为求真之学,中国学问大体上可称为求善之学。而每一种类型的文化大体都是围绕真、善、美这三个核心观念而展开的,虽各有侧重,但总会兼及其余。惟其如此,各种文化类型间的交流才成为可能。西方文化讲真、善、美,是以真统一善美;中国文化讲真善美,是以善统一真美。西方文化讲真、善、美,注重其分辨与对照,其源头在古希腊;中国文化讲真善美,注重其整合与统一,实起源于西学东渐之后的近、现代。

以大陆、台湾两本仅见的大型工具书解释真善美,而不考其文化背景源头,不析其哲理,仅以政治人物的语录或某方面的流行意见解释之,足见在此问题上我们有许多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也就很有必要对其作一点深究。

就真善美何时作为一个组合概念进入中国文化,我曾向张岱年先生请教。张先生估计这个组合词最早见于中国文化应该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能是由严复、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引介的,当然也有可能是从日本近代哲学家如西周这一类的人从西方哲学著作翻译之后介绍给中国的。

日本人的译介的哲学著作我没有查过,暂不作评说。但张先生说的那种可能性仍不能排除,其原因正如王国维所言:“数年以来,形上之学渐入于中国,而又有一日本焉,为之中间之驿骑,于是日本所造译西语之汉文,以混混之势,而侵入我国之文学界。”[4]不过,严复、蔡元培、梁启超及王国维的著作我倒是粗略地翻阅了一遍,仅见到蔡元培以真善美为题写了两篇文字。从内容和时间来判断,这两篇文字为大学院建立期间某次演讲词的初稿和二稿。

蔡元培的《真善美》(一稿、二稿)发表于1927年,与上述曾氏父子的书店和杂志均属最早的关于真善美的文字记载;它们行世的时间差不多,但是不能确定孰先孰后。蔡元培在这段演说词中讲:

“无论何人,总不能不有是非、善恶、美丑之批评,这因心理上有知、意、情三作用,以真善美为目的。三者之中,以善为主,真与美为辅,因而人是由意志成立的。

三者有不能分的时期。因善离了真,不免以恶为善;离了美,不免见善而不能行。例如行路,要达一目的地是善,然夜间不能不用灯,是真;行路易疲,不能不随口唱歌,或赏玩风景,是美。

人类探求真善美的状态,经过三大时期,略如孔德所说:一、神学时期(神学与宗教);二、玄学时期(悬想哲学);三、科学时期(实证与哲学)。

哲学上,……斐罗沙斐(Philosophy)本是爱智的意义,可说是以真为主标。然而伦理学是哲学的一部,中国的哲学都以道德为归宿。”[5]

蔡先生对真善美的解释明显地参照了西方哲学对真、善、美的讨论,并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了比较而获得了较全面的解释观点。或许应该这样说,中西文化因其源头的差异,确有求真求善的不同特质。因此,蔡元培先生、李慎之先生才会在完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有大致相同的看法。

我也曾就词典上关于真善美的解释请教过任继愈先生。任先生说,他对关于真善美问题的说法印象最深的就是蔡元培的这篇演说。词典上写注解,毛泽东或其他人的看法可备一说,但从学理和影响上讲,蔡元培的见解是不应该遗漏的。

无论如何,蔡元培与曾孟朴关于真善美的解释是他们那个时代学者的一种积极尝试,或许这种尝试与我们期待的学理考证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自那以后,真善美的应用频率更高了,范围也更大了,可是学理上的深究却往往被忽略了。因此,李慎之先生特将此问题提出来,张岱年先生、任继愈先生也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的梳理。

尽管现在我们在各种不同的场合经常会谈论到真善美的问题,但对它的来源、真实涵义很难说都有确实的把握。用之者只是用其所需,无意求其甚解。这或许正是一些学者引为忧虑的事:不溯其源头,探其究竟,任何观念都有可能被误解、扭曲,甚至流布社会,形成思想污染。

关于真善美在现代中国学术界也还有其它一些讨论,如李泽厚先生以美统一真善之说,汤一介先生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分别解释真、善、美等,皆可视为有学术价值的一家之言。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想讨论一下真善美的源流及其演变问题。因为从上述的情况来看,这样做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西方传统:从柏拉图到康德

最早明确地将真、善、美作为三个思想核心问题而开展讨论的应该是西方的柏拉图。

也许有人会问,探讨西方哲学核心问题的源头,为什么不是前苏格拉底学派,或至少也应该是苏格拉底?写哲学史教科书确实应该如此。但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xcc@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