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车

从三版《兰花草》看什么是好中文

最近的一档综艺节目,让《兰花草》这首歌又火了起来。新的编曲,新的作词。

网上对歌词的改编一片好评。

这首歌的原词是改编自胡适之的诗歌《希望》

这首歌改编的一片好评不禁让我想起了胡适之的弟子李敖。

李敖是个狂人,经常说自己的白话文五百年来第一名,也经常指斥别人的中文是疙疙瘩瘩的,就连大诗人余光中也不能幸免于李敖的批评。

李敖总是爱说他要告诉大家什么是好的中文。今天我也想学习一下李敖,来品品什么是好的中文。

好的中文有什么特点呢?

严复先生说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其实就中文写作来说也要做到“信、达、雅”

信,就是用词准准确。

达,就是表意顺畅。

雅,语言有美感。

我们中学都学过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其中有一段描写孔乙己点了茴香豆后“排出九个大钱”这六个字就展示了鲁迅的文字就是好的中文。为什么呢?

一个排,就准确了表达了动作,是把钱一个一个排列出来的。而九个就表示这个钱不多,大家都能数清楚。如果是几百个大钱就数不清了。而且不是钱,是“大钱”,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钱是很少的,于是说“大钱”就莫名的有了喜感。

首先六个字把动作交代的一清二楚,其次也让大家看到了孔乙己“穷酸”文人的形象,他本来没钱,连书都要去偷,被人打,但是有了一点钱来买茴香豆时,还要一文一文的排出来,生怕别人不知道,再加上一个“大”字,就尤为可笑了。读者读到此处一般脑子里就有了画面,而且是自己独有的画面,因为作者可没给你勾勒画面。然后读者会反复想起这个画面而被他逗笑。鲁迅先生做到这点就用了六个字。这便是好的中文。

如果是一个蹩脚的网络写手,这段要怎么写?恐怕就会是下面这样:

孔乙己非常穷,有时候有钱了,所以要炫耀一下,于是从口袋里拿出九个铜板,一个一个地败在桌子上,满脸炫耀的看着众人,心想:”怎么样?你们看,我也是有钱的!“心理沾沾自喜,虚荣的不得了。

这将近一百个字跟鲁迅先生的六个字表达的是一样的意思,而且鲁迅先生的六个字回味无穷,而这一百个字寡淡无味的很。

现在我们大致知道了什么是好的中文,我们就来看看三版《兰花草》来品品他们的中文。一版是胡适之的原文,一版是GAI在我是唱作人的改变,最后是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改变。

《希望》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望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兰花草》

GAI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家中无福贵,口袋无财宝。

寒风终刺骨,勤为好仕途。博得明月出,兰花换锦服。

《兰花草》

乘风破浪的姐姐

前略

我朝山中去,带得兰花草。山间风雨大,悬崖亦开花。

不愿居暖房,迎风晒月光。我慕天地广,花语意铿锵。

不知读者读完后觉得哪个更好呢?好多读者认为第三个更好。胡适的诗兰花太柔弱了,而第三个中的兰花铿锵,愿在风雨中搏击,这不是更像”独立女性“吗?所以改的好啊!

其实这恰恰是这首词改的最不好的地方。

我们中文是很讲究比附的,就是把人的品格赋予在一种植物或动物上。但这绝不是你想赋予给谁就赋予给谁,被比附的植物或动物首先要有相似的特性。

比如牡丹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就被用来比喻富贵,因为他看上去就鲜艳,富贵。你如果说我偏不,我标新立异,拿狗尾巴草比喻富贵可不可以?那就是差的中文,任谁见了狗尾巴草也不会觉得富贵。

再比如松树四季常青,就会比喻延年益寿,“寿比南山不老松”就是这么来的,你说我就不,我要拿昙花比喻长寿,你去祝一个老人“寿比后院小昙花”。你觉得会不会被打?

回过来说兰花,兰花的是什么样子?洁白,淡淡的芬芳,不鲜艳。所以兰花就被文人用来比喻君子,君子的品格“淡薄,高洁”。兰花会迎风傲雪么?不会!兰花是温文尔雅的。而在中国的文化里,有没有“搏击风雪”的花,有啊,梅花!

所以毛主席才用“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来咏梅。

如果你想象一下画面,一只凌峰傲雪的梅花在悬崖上是不是很美。

但是你能想象一朵兰花在悬崖上迎风冒雪么?不能!因为自然界的兰花就是喜欢肥沃土壤,喜欢温暖环境的一种柔弱的花。

所以用兰花来形容独立女性,是一种错误的比附。而胡适之和GAI中的兰花就非常形象。胡适的兰花是柔美的,而她象征着胡适的自由主义,在胡适眼中也是一种“高洁,淡薄”的品格,所以这个比附就是合理的,而GAI的兰花是指穷书生的品格,没有富贵,无有财宝,只有兰花草即自己高洁的品格,这个比附就也是正确的。

说完意向再说文字

第三首里,“不愿居暖房,迎风晒月光”这一句本是全文的核心,是体现不畏艰难要做独立女性的,要“迎风傲雪”的。可是这句却大大的败笔。首先是月光,月光是清冷的,柔美的。所以古人见到月光一般会有孤单、思念的情感。比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比如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再比如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都是孤寂清冷的,但是却不给人以恶劣的感觉,那些站在月光中的人、物自然也不会有勇敢、独立的意向。

这里我们再看一下毛主席的《咏梅》,毛主席用什么来塑造梅花的坚毅。风雨、飞雪、百丈冰。

曹雪芹的《葬花吟》也写环境恶劣用什么?“风刀霜剑”

那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你看到风雨交加,北风吹雪,冰天雪地中的一树怒放的梅花,是不是有一种梅花坚韧、独立、勇敢的感觉。

那你再想想月光下的一朵兰花呢?是不是反倒是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我并不觉得在暖房中的兰花和在月光下的兰花,哪个比另一个更坚强独立一些。

而巧的是,GAI在改编中也用了“月”这个意向,用的就准确多了,这个明月是指光明的未来。虽然明月不如太阳更加光明,但本身光明这个点还是准确的,而且明月的亮度也带着洁净的意思。

再说一下这个”晒“字,尤其用的不好

不难猜想作者是想模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意本来不能”闹”,但是一个闹字就把春意写活了。

“月光”不能“晒”,能晒的是烈日,那是不是一个“晒”就把”月光“写严酷了呢。

很遗憾,并不能。

因为闹前面有红杏,有春意,红色的花,春天的气息,你说他们闹,就会有这样的画面。

可是月光,怎么也不会让人觉得“晒”

判断这种活用的词汇好不好,有一个小技巧,你把这个词在生活中说有一下,看看是让你的语言更生动,还是不知所云。

比如你跟友人说,外边的万紫千红,春色好热闹。是不是很生动。

如果你说:外边的月光好晒呢?

综上,

希望能在歌词中突出女性的独立自强是好的,可是歌词的文笔却真的差强人意了。

***分割线***

另外,各位女拳人士不要因为涉及女拳就觉得好。那我们来分析一下

胡适的诗中“我”指胡适,兰花指自由主义,所以我带着兰花回来

GAI词中“我”指求功名的书生,兰花指好的品格。所以我带着兰花。

乘风破浪这个词,如果非说兰花是指独立女性了,那“我”指谁?都是独立女性了,想去山中还要有别人带?那也没多独立吧?有人又要说,我也是独立女性,兰花也是。那你这一首词里一个人占俩意向?而且存在一个自己带自己的关系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xcc@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