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车

40万宗违规背后:安全意识不强、非机动车道被挤占|电动车乱象调查

4月12日,南方曝光台刊发报道《300万辆电动车给广州交通带来的乱与痛》(点击阅读早前报道),引发市民热议。很多市民呼吁加强电动车管理,不少人更指出广州缺乏完善的非机动车道的事实。

其实,占道行驶、左冲右撞、违规改装……乱象背后皆因现实难题。

2023年3月15日,广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了打击生产、销售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的专项行动,对全市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进行清查。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广州已经进行了多次与电动自行车相关的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规改装、在禁行区域行驶、超速行驶等行为。仅2023年,广州交警就查处了电动车交通违法行为41万多宗。

客村小学,很多家长用电动车送孩子上学。符超军 摄

电动自行车违规为何屡禁不止?记者近日在广州多个路段实地走访发现,违规的背后既有安全意识不强的主观原因,也有非机动车车道规划不完善、屡遭挤占等现实问题。

对此,有专家认为,电动车乱象难整治是广州城市建设与居民现实出行需求的矛盾,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还要一道城市治理和交通规划的课题有待解答。

越来越窄的非机动车道

对于在小北路一带送餐的外卖骑手小韩来说,每一次的配送既是和时间赛跑,也是和一路上的行人和机动车作一场较量。

小北路两侧居民楼众多,人流量和车流量都极高。记者走访发现,小北路的非机动车道划设在人行道中央,宽度约1.2米,仅占人行道总宽度的30%左右,往来的行人在非机动车道行走,大部分不会主动避让电动车。

淘金路,电动车在机动车道上飞驰。刘珩 摄

“不抢道就会超时。”小韩告诉记者,一些自行车道划在人行道上,行驶太快容易冲撞行人;一些自行车道停着车,不见缝插针地抢机动车道,时间可能不够,“尤其是同时要送两三单的时候”。

非机动车道被挤占,不仅仅是外卖骑手们遇到的难题。每天骑着电动车在环市中路上下班的秦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几乎很难完整地骑完2公里的非机动车道,“有不少汽车停靠在这里,遇到人流量大的时候,只能绕路到机动车道去。经过公交站时有时要从巴士的间隙中穿过,有些胆战心惊”。

广州大道中,因非机动车道在狭窄的人行道上,不少电动车便在机动车道里穿行。符超军摄

记者在环市东路、东风东路、寺右新马路走访发现,很多机动车靠边停留,也会阻挡非机动车道,有的地方甚至一挡十几米,使得很多电动车不得不冲上人行道,或是窜进机动车车流。

非机动车道空间的日益压缩是广州市区的普遍问题,要么没有非机动车道,要么强行规划在人行道上,即使有窄窄的自行车道还可能被违停车辆霸占。

广州大道中,电动车主在机动车道上行驶。

记者走访发现,如黄埔大道旁边的路缘石让非机动车道时断时续,电动车需要时常搬上路缘石台阶才能行驶。而在一些车流量更大的路段,则没有非机动车道。广州大道中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划在人行道上,早晚高峰期,电动车、自行车便在机动车道上自行交织穿梭。

在饭碗和安全间选择前者

2023年4月15日,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新国标明确要求,电动自行车的最高车速不超过25km/h,当车速超过时,电动机不提供动力输出。

然而在走访中不少外卖骑手告诉记者,新国标价格都比较贵,相较于买新车,用二手机和改装电池更加经济划算,动力也能支撑更远距离。“一般48V、12A的电池最多只能跑40公里,送一天外卖下来,我们至少要换3块电池。”

在越秀区横枝岗,不少外卖快送电动车使用改装电池。刘珩 摄

“如果不换一个马力大一些的电动车,我配送的订单可能天天都会超时。”骑手小韩说,在违反规章和失去饭碗之间,他们只能被迫选择前者。

新国标无疑也影响了很多需要骑电动车出行的市民。在随机走访中,不少市民表示改装电动车其实是面对现实需求下的无奈选择。

而经常要从江泰路骑电动车接孩子放学的王女士,给自己的电动车改装了一个车头支架,用来安装一把雨伞。“有时候遇到下雨的时候,自己还能穿雨衣,孩子如果没有伞可能就要淋雨了。”王女士坦承,这样的改装可能会增加路面上碰撞行人或车辆的风险,“只能路上开慢一些,尽量小心”。

客村小学,有家长一前一后带两个孩子上学。符超军 摄

而在大学城上学的小周则表示,自己经常会遇到上坡的路面,“有时候骑单车载人会异常吃力”。思虑再三后,小周还是去车行花了2000元买了部电动车,并且改装成了“威力加强版”。

专家:不是没有“高压整治”,而是缺乏“有效监管”

“电动车是经济廉价的出行工具,能满足很多市民的生活需求。”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认为,电动自行车在短途点对点通勤中具有优势,而且可以弥补公共交通、私家车停车资源的不足。

海珠区凤景西路路口,电动车过街混乱。张冠军 摄

据统计,目前广州现存电动车超过300万辆,每年新增数超过50万辆,但相应的非机动车道并不完善,矛盾较为突出。

胡刚认为,广州城市交通中,存在电动自行车路权不公平的现象,现有的非机动车道匮乏。早前,广州市曾有完善的自行车道路网,但随着机动车增多,自行车道被压减,一些电动车便开上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这加重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市交管部门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依据,是2017年由广州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表决通过的《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指出,“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禁止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的区域内,禁止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记者梳理发现,在《规定》和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出台后,广州市都进行了数轮专项整治行动,然而电动自行车事故仍居高不下。

花城大道上,电动车在车流间穿插。张冠军 摄

“现行管理方式和市民选择存在很大矛盾。”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子殷研究发现,2023年5月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生效后,广州在一个月内进行了3次整治行动,查扣了1.5万辆电动车。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较贵,市民为降低查扣带来的损失,一段时间反而出现了选择不符合国标的电动车的风气。

广州市人大代表段安春认为,电动车乱象并非是没有“高压整治”,而是缺乏“有效监管”。“由于电动自行车没有牌照,大部分电动自行车没有强制购买保险,不能办理机动车登记,导致交通管理部门的监管乏力,一旦发生事故极易产生纠纷。”

广州电动车管理路在何方?其他城市有何先进经验?敬请关注明日的后续报道……

中大轻纺城附近,电动车违规超载拉货过街。张冠军 摄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吴扬

【摄影】张冠军 符超军

【策划】姚燕永

【执行】郭其龙

【统筹】梁文悦

【作者】 吴扬;张冠军;符超军

南方曝光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xcc@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